了解狹義和廣義制造及制造技術的含義,學會從系統(tǒng)的觀點認識制造活動。
生產的含義
生產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(fā)展的最基本活動。從系統(tǒng)觀點出發(fā),生產可被定義為是一個將生產要素轉變?yōu)榻洕敻,并?chuàng)造效益的輸入輸出系統(tǒng),見圖1-1。
生產系統(tǒng)輸入的是生產要素。生產要素根據其基本作用可分為五類:
1) 生產對象 指完成生產活動所需的原材料,包括主要材料和輔助材料。主要材料是指構成產品的材料(如減速機產品的主要材料是各種牌號的鋼材和鑄鐵);輔助材料是指加于主要材料上的材料(如減速機產品外表涂的油漆),也指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輔助材料(如加工機床使用的潤滑油、冷卻液等)。 2)生產資料 指生產過程所需的各種手段(硬件)。生產資料可分為直接生產資料和間接生產資料兩類。直接生產資料指生產過程直接使用的手段,例如設備、工具等。間接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不直接使用,但其構成對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輔助和支持,如廠房、道路等。 3)能源 指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各種動力來源。 4)勞動力 是指生產過程中生產者所付出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。 5)生產信息 指有效進行生產活動所需得知識、技能、情報、資料等。
在上述五類生產要素中,前三類要素屬于硬件范疇,生產信息要素屬于軟件范疇,而勞動力要素既有硬件特性,又有軟件特性。在諸生產要素中,人的要素是最重要的,處于主導地位,其它要素都要通過人來起作用。
生產系統(tǒng)的輸出是生產財富,包括有形的財富(產品)和無形的財富(服務)。在創(chuàng)造生產財富的同時,必然伴隨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生。效益有“正效益”和“負效益”之分:正效益指生產的財富能夠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,生產活動本身能夠促進社會健康發(fā)展;而負效益則指生產活動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,如對于自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破壞,各種各樣的污染(其中也包括精神污染)等。對于生產活動中的負效益,政府及社會必須加以嚴格的限制。
有效地將生產要素轉變成生產財富是十分重要的。轉變過程效率的度量標準是生產率,生產率可以被定義為系統(tǒng)輸出與輸入之比。獲得盡可能高的生產率,始終是生產企業(yè)經營者追求的目標,也是企業(yè)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(fā)展的重要條件。 |